开江豆笋
来源:达州晚报
发布日期:2022-10-02
点击数:人次

作为地方名小吃,开江豆笋名声显赫。它曾被央视科教频道《味道》栏目以《味道》——《匠心独“道”》寻找开江“命根子”的味道为题目进行特别调查报道;还曾以“开江不见江豆笋不是笋”入选“中国影像方志”,被誉为舌尖上的“非遗”。在开江本地,人们除了将它做成各种美食,还常将其作为礼物,馈赠亲朋好友。

据《开江县志》载,早在“湖广填川”的明末清初,外来移民就将豆笋制作技艺带到了新宁(今开江)。那时,地广人稀的新宁,依仗得天独厚的众多肥沃坝子,遍植“六月黄”“八月黄”大豆,由此推动了豆笋生产。

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开江豆笋已形成了一套精细完美的制作流程,其制作工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优质的产品,源自优质的原材料。精明的师傅,总会挑选蛋白质含量更高,且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的本地“六月黄”“八月黄”大豆,作为制作豆笋的原料。他们按每“桌”四升的计量倒入木桶,待大豆被清水浸泡变软,便用木勺一勺一勺舀进石磨磨浆。磨好的豆浆虽细滑,但含有豆渣,须倒进系在摇架上的过滤布里,通过手工轻轻摇动摇架,滤出豆渣,留下滴进木盆里褐黄色的浆液。此后,将褐黄色的浆液倒入大铁锅,用文火烧开后舀进木桶。豆浆烧制好,便进入了豆笋制作最关键最需要耐心的一环——提取成型。此时,需将烧制好的豆浆重新倒入锅中,用文火加热,待浆液发烫时,便用蒲扇(也可在锅边置一小型电扇)扇动锅中的豆浆,锅的表面很快凝成一层膜状皮,这时双手便可以拿着准备好的竹签伸向锅中,将竹签微微一弯,贴近膜状皮往胸前卷,很快,膜状皮裹在竹签上,如此反复,豆笋便成型了,再把裹成型的豆笋放在搁箱上。接下来又重复刚才的动作,直到把锅中的浆提取完。如果制作的豆笋小,竹签上只需裹3层;如果是大豆笋,则要裹10层以上。当搁箱里搁满豆笋,遇到天气好,可将其抬至室外,通过阳光照晒烘干,反之,则利用灶内的炭渣余火烘烤。烘烤干的豆笋呈亮黄色,闻起来有一种淡淡的豆香味,至此,这些粗细不一的豆笋,便可以通过包装走向市场,走向人们的餐桌。

开江豆笋制作工艺历史悠久、精细,上等的原料,繁复的流程,纯手工制作,铸就了开豆笋非凡的品质。它富含高量蛋白质、不饱和脂肪与钙、铁、锌、硒及多种维生素。其丰富的营养,不仅能促进小孩生长发育,延缓人体衰老,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加上口感劲道,豆香味浓郁,开江豆笋受到大家青睐,并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演绎出多种吃法。

用豆笋炒回锅肉,是开江豆笋诸多吃法中最常见最受欢迎的一种。川菜之首的回锅肉,历来受到食客们的喜爱与称道,而豆笋回锅肉无疑是川菜回锅肉之精品。此种做法,五花肉须选与猪尾巴相连的那一小块,此部位的肉因运动而变成“活”肉;也可选用猪后腿肥瘦相间的第二刀肉。豆笋先用冷水浸泡3-5小时,使其变软。烹饪之际,先将泡好的豆笋切成马耳朵状,放置一边,然后将煮熟的五花肉切成片倒入加热的油锅中,待五花肉炒成窝状时下豆瓣、花椒、姜片、蒜片、料酒及少量白糖。当香味散发出来,将五花肉捞出,倒进豆笋,用余油将其炒至微焦黄,放入少量生抽与水,让微焦黄的豆笋回软入味,再加入捞出的肉片混炒。起锅之际,加鸡精、蒜苗等微炒。此时,豆笋的香甜味,掩盖了五花肉的肥腻味,吃起来肥而不腻,香而爽口,实在是难得的美味。

红烧豆笋是开江豆笋的又一吃法。红烧之际,先将泡好的豆笋切成八刀块或小方块待用,然后把切好的五花肉(排骨)用清油炒香至淡黄,再加入姜块、大蒜、料酒、豆瓣、酱油、少量糖与八角等卤香等混炒,待五花肉(排骨)变成暗褐色时,加水少许煮至七层熟再下豆笋、葱头,直至烧至肉熟透。起锅含有汤渍水的红烧豆笋,饱蘸汁液,吃起来嚼劲十足,又甜香馥郁!

川人重口味,豆笋炒回锅肉、红烧豆笋是不错的选择,也有喜欢清香的,便可以豆笋炖汤。此种做法可以先将泡好的豆笋切成八刀块或者大马耳朵备用,然后将清洗好的鸡块(排骨)用清油炒香,加豆瓣(清炖不用)、盐、葱头、花椒、姜片、料酒、胡椒粉,混炒香后加水(水的分量是肉食加豆笋的两倍),当肉熟至八成,倒入备好的豆笋,几分钟后,浮于汤面的豆笋就像一尾尾游鱼,捞一块塞进嘴,口感滑嫩,味道醇香。

此外,还可以将泡好后的豆笋放置冷卤水再浸泡两小时,烧开一两分钟出锅,做成卤豆笋;将泡好的豆笋放入开水中汆水约半分钟,捞出切成细条或粗丝,加上盐、油、鸡精、姜蒜水、生抽、红油,撒上葱花,做成凉拌豆笋;将泡好的豆笋切成小马耳朵,放油微炒,加入姜丝、胡椒粉、水,煮1-2分钟,加入鸡蛋花,撒上葱花做成豆笋鸡蛋汤。喜吃火锅的重庆人,还常将泡好的豆笋用来烫火锅。

绿色生态的开江豆笋以其独特的风味,丰富着人们的餐桌,滋润着人们的味蕾,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