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镇简介
【建制沿革】 原名永兴场,原建于火石岭,明朝中期因连遭火灾、瘟疫,明末将场镇迁往永兴场关庙取名永兴,意即永远兴旺。1906年定名永兴乡,1958年改为永兴公社,1984年复名永兴乡,1992年改为永兴镇。2019年12月,行政区划调整,将新太乡与永兴镇合并,设立永兴镇,政府驻地设新苑街17号。
【基本情况】 永兴镇地处开江县东北部,距开江县城8公里,东依灵岩镇,西邻普安镇,南接新宁镇,北连宣汉芭蕉镇。幅员面积97.26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辖11个村(社区),107个村(居)民小组。
【自然环境及资源】永兴镇属深浅丘地带,境内平均海拔6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16.8℃,平均日照9小时,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煤矿、矿石、天然气等资源丰富,拥有蜀翰能源、龙泉山、草坪3家大型煤矿,6家洗沙场,2家碎石厂。
【经济状况】 2022年,我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3536万元,同比增长12.7%;人均可支配收入25763元,同比增长18.7%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31275万元,同比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238.5万元,同比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亿元。
【产业发展】 围绕“两带四园多点”发展思路,持续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发展龙头桥优质柑橘1200余亩、柳家坪村白茶1500亩、油橄榄6000余亩、青脆李1000余亩、龙形山种养循环农业1000余亩、大闸蟹、小龙虾、青虾特色水产养殖2000余亩,有效带动群众致富增收。持续推进农旅融合环线建设,“稻田+”“果林+”产业总体规模超过2万亩,是前厢“果林+”产业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乡镇。
【乡村振兴】全面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依托“百日增收”行动十二条措施,用好35.49万元专项资金发展种养殖产业,生产经营性收入增长10%以上,补好收入短板。全力做好达标补短工作,因户因人落实专项帮扶举措,无一人返贫致贫人员。依托“企业+村集体经济”模式,以一村一项目为载体,择优落地实施特色项目11个,签约资金达2957万元,成功推动大胃王、达州鼎腊福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落地投产。聚焦粮食安全,创新“四融合”“四提升”工作机制,改造高标准农田2000余亩,新发展“稻田+”产业1200余亩,实施五粮宜机化改造1800余亩,集中整治撂荒地1500余亩。龙头桥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柳家坪村被评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中华橄榄园成功创建为省级现代林业园区,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城乡面貌】 按照“统一定价、统一施工队伍、统一色调”工作原则,在龙柳路道路两侧累计完成153户、2.65万㎡蓝顶棚整治,严格落实“六清”工作要求,在龙柳路道路两旁设置竹制栅栏,高标准打造村级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有序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治理体系建设,完成58个垃圾收集亭、310个收集点建设,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运转处理体系初步建成。重拳整治大气污染问题,开展禁五烧巡查500余次,劝阻制止焚烧秸秆、熏制腊肉等行为200余起,支持引导生茂源回收秸秆1000余吨,招引业主新建3个腊肉集中熏制点,从源头上杜绝焚烧秸秆、露天熏制腊肉问题,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全面抓实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3公里产业路、便民路硬化,新建、维修便民桥5处、灌溉沟渠7.3公里;修复道路堡坎、垮塌河堤30余处。
【民生福祉】 新增城乡低保131人、特困供养人员12人、80岁以上高龄人员215人,困难残疾人生活及护理补贴83人,开展临时救助675人,累计发放各类补助救助资金31.7万元。实施“厕所革命”432户;落实“危房改造”28户;升级改造村级办公阵地2个;完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2个。有效应对百年不遇旱情,高质开展抗旱救灾工作,为龙形山、观音桥村等山区村送水700余车次,解决1000余户、3000余人用水问题。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统筹实施全民核酸采样17次,全面落实重点场所、农村宴席管控等防疫措施,全力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有效保证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名胜古迹】 龙形山村现存一棵300余年树龄的黄连木,树径达1.2米,树高23米,冠径达20余米,已被列入省级重点保护名录;永兴社区现存一棵树龄达300余年的榕树,别名“状元树”。
【社会事业】 辖区内有初中1所,小学1所,综合学校1所,幼儿园2个,卫生院2个。
【土特名产】 龙头桥村爱媛、耙耙柑,永兴社区、新太社区青脆李,龙形山村黄桃、脆桃,柳家坪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