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好农村路 跑出“加速度”
—开江县争创“四好农村路”川渝合作示范片纪实
“现在最让我们农场主舒心的就是这四通八达的乡村道路了。”9月9日,开江县讲治镇高峰村村民李阳番一边在基地里采摘葡萄,一边向笔者介绍着村里的变化。李阳番说,为了方便出行和发展产业,30年前村民们就自发修建了毛坯路,后来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他们又筹资铺设了水泥路。但是,原有的水泥路不仅里程不足,又陡峭狭窄,运输费还很高,一筐水果的运输成本占到了50元左右。2018年,路面加宽到了6.5米,还通了农村公交,一条条产业路遍布基地的每个角落,从采摘到装车,几步路就轻松搞定。
近年来,开江县委、县政府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四好”新目标,作为建好经济发展大动脉的第一追求和第一动力,打响了革命老区农村公路建设的攻坚战,实现了农村公路硬化率100%、行政村客运车通畅率100%,为农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基础。
路随产业新格局 畅通“半小时交通圈”
“曾经一条独路要下山,空手单程也得两三小时。”如今的李阳番要进城,有多条村道可选择,最近的半小时功夫就到达,若是把水果运到最近的高速路口,也就20来分钟。
为确保形成从村到乡镇、从乡镇到高速公路“半小时交通圈”,开江已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用于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目前正在规划县域内“十纵十横”路网格局,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扎实的交通保障。
路随产业转,产业随路走。开江县政府副县长余学海介绍说,他们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快速度推进、可持续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建设与脱贫攻坚、农业产业、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大马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结合开江产业布局,优化要素资源,着力打造“旅游路”“产业路”。重点围绕“红色文化、天然湿地、温泉养生和最美乡村”等“四大旅游品牌”,“10万亩高标准粮油高产、10万亩银杏油橄榄、10万亩优质有机果蔬、10万亩特色水产养殖”等“四个10万亩示范基地”,扎实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和管养,促进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村有公交户户通打通“最后一公里”
一条路,构建农村新格局。一条路,实现群众新梦想。
村有公交站台,站有民生公厕。“现在去哪里都方便得很哟。”永兴镇柳家坪村村民李德俱感言,“赶场、走亲戚,打个电话就可以预约客车上门接送,天晴下雨都方便了。”各乡各镇“村村通”,千家万户“户户通”,用李德俱的话来说,如今他们山村也像城里有“滴滴”一样便捷了。
农村班线客运和率先开通的预约响应式客运,彻底打通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一批批7座预约响应式客运车的投入、连通全县各村的客运线路,解决了群众安全、经济、便捷的出行需求。开江先后完成4大环线、49条线路的农村客运车辆升级,新开辟宝石镇至程家沟、普安镇到筒车铺等贫困村“扶贫”客运专线6条,建成农村公交中心15个、农村招呼站点196个,预约响应式农村客运专线33条。
开江县委书记罗建直言:“县委、县政府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促进全县旅游经济发展、推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来抓,使之成为真正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强劲动脉。”
外联内畅“四好路”争创川渝合作示范片
如果说高速、快速公路与铁路构成了开江交通的大动脉,那么星罗棋布的乡村道路则是他们保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毛细血管”。
目前,开江“十横十纵”的区域“大交通”格局初具雏形,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266公里,在达州市率先实现了建制村通油(水泥)路100%,县域范围内形成了以达万高速公路和达万铁路为主骨架的交通格局。
为主动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开江扎实开展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大胆谋划区域交通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县域骨干路网,打通对外联络通道,进一步提升“内畅、外联、互通”的交通服务功能,力争到2025年,建成承东启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联结点,实现高铁、高速、大容量快速通道群等复合通道畅连成渝双核,形成成都、重庆、万达开区域“铁三角”2小时通达的直连直通、安全高效、绿色智慧的铁公水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近期,巴蜀盘歌唱响了川渝“南山圈”。自第二届巴蜀盘歌文化旅游节暨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合作启动仪式开幕以来,无数重庆游客自驾走进长岭南山,领略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感受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的发展新成果。